生活中,男女之间的差异有哪些?
生活中,男女之间的差异有哪些?
(1)女人重感觉,男人重视觉
我们都有体会,上学的时候,熄灯后,男生在宿舍讨论哪个女生漂亮,女生讨论哪个男生更让自己有感觉。男生对女生的评价几乎一致,女生心中却各有各的“白马王子”。
为什么如此,是因为大多数男生是视觉型的人,大多数女生是感觉型的人。
人从直觉角度划分有三种类型:视觉型、听觉型、感觉型。
视觉型的人用眼看世界,听觉型的人用耳朵听世界,触觉型的人用直觉感受世界。
视觉型的人喜欢说一些与视觉有关的形容词,比如:你看,大会堂好雄伟哦!这个杯子很漂亮!语句中会出现“看”“见”“展示”“想象”等词汇,比如:你对这件事怎么看?你怎么看待这个人?你想象一下,未来会是什么样子?他们眼睛习惯往上看,因为他们根据你的描述在看自己脑海中呈现的图像。
他们一般行动敏捷,一边说话一边做手势,呼吸快,语言简洁轻快,能一边打电话一边敲键盘。视觉型的男人喜欢评判女孩子的衣饰和外貌。他们讲话喜欢开门见山,不在乎细节与过程。他们衣着得体,很会为女孩子提出搭配建议。他们喜欢清洁整齐的环境,不喜欢烦闷单调。
听觉型的人喜欢模仿,尤其是模仿声音。他们往往口才比较好,能言善辩,在陌生的地方能很快学会当地的语言。他们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,喜欢安静的环境,无法忍受噪音。与人交往喜欢说也喜欢听。他们一般比较理性,重逻辑,说话条理性比较强。他们做事按部就班,很少有打破常规的时候,喜欢有节奏感的音乐,听音乐时喜欢打拍子找节奏。他们内心经常会有两个人在对话,有时候会自言自语。
感觉型的人,语速较慢,讲话时有时要想一下才继续讲下一句,给人成熟稳重的感觉。他们动作较少,稳重,不喜欢说话,能长时间静坐。他们注重情感,对周围事物的评判凭借自己的感觉,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,喜欢别人关注自己,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对外表和声音关注不大,重视事物的意义和感觉。他们批评别人多是针对别人对他的态度,或因为对事情不满意等。
感觉型的人习惯用的词汇有“觉得”“以为”“认为”“感觉”等。他们的眼睛多看向右下方,这样可以触摸到自己的内在感觉。
男人大多数是视觉型的,因为某些外在刺激就可能产生冲动,他们的冲动快速凶猛;而大多数女人则是感觉型的,她们需要充足的爱抚才能引起必要的冲动。
(2)男女的智力特点的差异
一般以为,男女的智力水平是交替领先的。而现实生活中,也确实存在这种现象。小学时期,女孩子的成绩往往比男孩子好,到了中学,尤其是到了高中,男孩子的智力水平迅速上升,超越女孩子。我认识几个男孩子,中考的时候成绩很一般。到了高中,一年一个突破,到了高考,成绩排在上等,考上了重点大学。而我的来访者中有几个女孩子,小学、初中都名列前茅,到了高中,因为接受不了之前比自己差的人超过自己而产生过度焦虑。
这些现象存在,其实与男女的智力差异和课程设置有关。一般来讲,女孩子在语言流程、记忆、空间想象、直觉等方面较占优势,男孩子在算术理解、空间关系、逻辑推理、抽象运算等方面较占优势。在小学时期,课程安排主要倾向于语言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,而女孩子在这方面又有优势,因此小学期间女孩子的成绩要优于男孩子。到了中学,理科占的比重越来越大,男孩子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了,而且到了高中,文理分科,理科对于男生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了。当然,取消文理分科后,男生的优势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。
还有一个原因,男女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。一般来看,动机的强弱决定着成绩的高低,也就是说,成就动机越强,越能取得好的成绩。但也不尽然。如果目标任务比较容易完成,动机越强成绩越高;如果目标任务较难完成,中等强度的动机能够屏蔽周围的干扰因素,能取得较好的成绩。过高的动机水平反而会引起更大的焦虑,不利于取得好成绩。
以上这些是未成年人智力差异的原因。成年之后的男女智力差异更加明显,各国政要、商界精英、科研专家……各行各业的佼佼者,男性的数量大于女性,这是否说明男性的智力超出女性的智力呢?
显然不是,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女性心理发展之后发现,从青春期开始有一个定律,对女性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有着很大影响,即女性化—成就不相容定律。这个定律的主要内容是:追求成为合格的,被社会承认的女性,与追求成就,做被社会承认的有价值的人之间是不相容的。
因为社会对女性是有一定要求的,女性要有女人味,最好能小鸟依人,温柔贤淑,做一个贤妻良母。如果女性与男性一样,追求成功,上进心太强,就会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指责。这样的社会要求大大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发展。她们对成功的期望值降低,觉得自己理应比男人弱,形成依赖心理,创造力和行动力都受到影响。
其实,智力高低是无法评判的,男女都有擅长的一面和薄弱的一面,只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,就可以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。
(3)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
① 女人需要倾听和理解,男人需要解决问题。
男性和女性就像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,他们在沟通时用的是不同的方言:男性主要的沟通风格是“报告式”,即以事实陈述为主,意图吸引他人注意力、获取更多信息、赢得对话主动权并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;女性的主要沟通方式则是“关系式”,即以表达情感为主,意图通过分享私人情感、带有“移情”态度的倾听,拉近并建立、保持与对方的紧密关系。
男女之间的这种思维差异,源于男性骨子里的权威欲望和寻求身份地位认同的渴望,女性内心则有与人建立亲密关系、得到接纳的强烈动机。
因此,男性更注重力量、能力、成就等,他们的自我价值是通过获得成就感来体现的。当男性的意见被采纳,他们内心就会很满足,能找到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感。他们一般会单刀直入,直接解决问题。他们关注的是问题,不是情绪。但在同性之间,他们最不愿意别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办,如果他没有提出要求而别人主动提供了帮助,这意味着对他能力的否定,对他的不尊重、不信任,是一种冒犯。
而女性在与同性诉说或求助的时候,她们扮演的往往是受害者,她们会把自己讲得很惨,以弱者的姿态在听众中博得更多的同情和共鸣;如果女性与男性倾诉,她们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和安慰自己,能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,这样她们才会觉得自己被关注。也就是说,她们并不急于想要别人帮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,她们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,然后再去解决问题,或者根本不用解决问题,她只是希望自己的情绪被接纳,不至于显得自己很奇怪。她们关注的是情感,而不是问题。
② 女性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,男性缺乏同理心。
年轻的时候一直以为,男孩子最怕女孩子哭了,一哭就会哄。结果结婚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,偶尔吵架,我一哭,人家就厌烦地走开。我一直以为他是铁石心肠,冷血动物。我有几位女性朋友,也有同感,两个人一起看电视,女的哭得稀里哗啦,男人还在旁边说风凉话。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,原来这是性别差异,男性缺乏同理心。
一般男性极少感情用事,他们尽量不表露内心的情感,尤其是悲伤、难过等情绪,他们会觉得表露情绪是件很丢人的事情。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讲究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男人要顶天立地,不能儿女情长。这样的教育观念让很多男性拒绝跟妻子交流内心感受,一般会选择逃避或者一言不发。
因为他们接纳坚强的小我,排斥脆弱的小我,所以,当遇到弱者的时候,他们一般会选择远远走开,甚至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。
英国一个研究所做过一个实验,研究人员找来一个8岁小女孩,将她打扮成在街头流浪的样子,测试路人的反应。伦敦街头,人来人往。在一个小时以内,有41位女性上前询问小女孩,问她是否遇到了麻烦。有的女性甚至担心地返回来好几次,直到研究人员告知真相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停下来的男性只有一位。研究人员访问了一些匆匆走过的男性:“为什么不上前询问小女孩?”男人们“理由”充分:“我以为她在等人。”“我看到她穿的是新鞋,看起来不像遇到了困难。”还有的男性担心自己被人看成有恋童癖的人,所以选择了忽视。
如果你的老公很“冷血”,不要着急,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错。
③ 男女理解能力大不同。
不少女人抱怨:我觉得他越来越不在乎我了,我都暗示了好多次了,他都无动于衷。而且他一点都不关心我,不想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。
如果女人希望找到一个能读懂自己的人,自己一个眼神、一个表情都能让对方猜透我们想要什么,那我们的期望恐怕要落空了。因为男人是最不懂得,也不愿意花心思去揣摩女人心思的,尤其是结婚后。
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呢?因为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思维方式,男人的思维方式是“梯形”,女人的思考方式是“扇形”。
男性的“梯形”思维模式是这样的:当他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,就会想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想到可能会出现的状况,考虑周全,筛选出最佳解决方法。他们一般很少联想到其他方面。
女性“扇形”思维方式的特点是:遇到一个问题,不只是想遇到的问题,还会通过这个问题联想到很多别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遇到一个问题就相当于遇到很多问题,然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。比如,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生了宝宝,因为与婆婆关系不好,不想让婆婆带孩子。结果她就想出很多问题:孩子大了,婆婆还不走,要在我家常住怎么办呢?婆婆要是不走,小叔子小姑子家的孩子也要在这里跟着婆婆怎么办?他们要是联合起来把我赶出去怎么办?如果小叔子媳妇看我家孩子比她家孩子聪明,对我孩子不利怎么办?……当然,她的问题属于病态联想,不过,女性的思维模式就是如此夸张,能把一个芝麻夸张成一个西瓜。
打个比方,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说话,将男人和女人的理解比作海中冰山,男人对女人言语的理解就是冰面以上能看到的部分,也就是语言本身的内容。女人则大不同,她们的理解不只包括冰面以上的部分,还包括冰面以下超大的一部分。
很多时候,男人会说女人:你自己吓自己。确实如此,女人自己联想出来的东西,已经远远超过了问题本身。
现在我们的抱怨该停止了,不要让男人猜,也不要高估男人的理解力,有什么想法就要讲出来。
也可以这样理解,女人的思维是发散的,男人的思维是线性的。如果女性内心没有太多恐惧,发散思维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。
(4)男女情绪表达方式不同
① 女人重视过程和情绪,男人只表达结果。
女人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容量大致相似,即使不跟老公讲出来,也会倾诉给闺蜜或者朋友,或者寻求心理帮助。男人则不同,他们心里想的与嘴里说出来的极不对等,说出来的远远少于心里所想的。而且他们说的一般也只有结果,不会出现思考的过程。
比如,在朋友聚会中,如果女人迟到了,会喋喋不休地讲路上遇到了什么、心里的感受和情绪变化等,目的是赢得别人的同情和谅解。男人则不同,一般只会说:“不好意思,路上堵车(或发生一些意外的事),让大家久等了。”
大多数男人往往采用最简单的方法,避免与人进行深层次交流,他们不愿意让人过多地了解自己的事情和经历,尤其是情绪。这源自他们内心担心被人知道弱点的恐慌,害怕自己努力塑造的强大形象被破坏,容易被人攻击。
② 男女对于情绪的理解,不在同一条线上。
其实,男性很容易忽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,受表达能力的局限,即使有情绪,他们也会用单一的词语表达。比如,男人会说:我很痛苦(生气)。而女性会用更加丰富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,诸如:委屈、难过、伤心、悲痛、愤怒、心酸、愧疚等。
男人一般借由身边女性的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,而女人又喜欢揣摩别人的感受,同时女人的表达能够让男人更确切地了解自己。所以,具有忧郁气质的男生更容易吸引女生,偏内向的男生更喜欢开朗的女生。
在亲密关系中又有不同,由于男性的情绪可能由一件小事引起,女人在解读的时候运用女性细致的观察和扇形思维过度联想,很容易误读男人的情绪。而女人又笃定地相信自己的猜测是对的,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误解。
③ 女人习惯往外发泄情绪,男人喜欢自我消化情绪。
多数女人有了情绪会通过各种渠道发泄出来,比如跟老公吵架、跟朋友倾诉,还有的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(这是非常不可取的)。
我老公有时候一进家门,脸色凝重,我会问:“今天发生什么事了,怎么看你不高兴?”他面无表情地说:“没事。”问得多了,他会心烦:“以后别说我不高兴了,本来没什么事,你非说我不高兴,我就真不高兴了。”
我开始一头雾水,心想:本来是关心你,你却这个态度。于是我也生气不理他。后来我了解到,原来男人大都有自己的一个“洞穴”。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·格雷的关于两性情感最著名的《男人来自火星,女人来自金星》一书中提到男人的“洞穴”,所谓“男人的洞穴”,就是他的自我天地,他的精神世界的“隐蔽所,是他退避与休憩的心灵圣殿”。为了让自己心情好转,男人会进入他的“洞穴”以便独自解决当下的问题。
但是,男人在“洞穴”里独自消化自己情绪的时候,他们的冷漠会给伴侣造成很大的影响,缺乏安全感的妻子会过分夸大对方的情绪,男人越是沉默,女性越是消极猜测,最后导致女性不堪压力爆发。
最好的办法,就是让男人在洞穴里待上一段时间,不挤占他的空间和时间,允许他“闭关”一小段时间。我的做法是:当他出现这样的状况,不过多过问,回家各做各的,彼此有事会说一下。当他真有事的时候,他会主动讲出来,大家一起商量解决。
(5)男女核心恐惧不同
但是,男女因为成长环境和社会要求不同,内心也有不同的恐惧,我们称之为“核心恐惧”。
大多数女性最恐惧的是断绝关系。她们害怕不被珍惜、不被关心,害怕对方不再爱自己,害怕自己孤单一人,害怕被抛弃。她们内心缺乏安全感,为了能从对方身上得到安全感和被爱的证明,她们变得黏人,会不停地打电话追问男人的去处,会仔细观察男人是否有出轨的动向,会无理取闹要求男人哄着自己等,甚至会变得苛刻泼辣,具有攻击性。其实她们的行为背后明明打着这样的烙印:不要忽视我,不要抛弃我,请你爱我,陪伴我,我需要你。
大多数男性则不同,他们的核心恐惧是害怕被控制,害怕被吞噬,惧怕心中的无助感。他们害怕自己被击败,害怕别人贬低讥讽,害怕自己的空间被侵占,这样他们就会失去自我的力量。他们为了保护自己,有些人变得暴怒,用怒气吓退对方的进攻,有些人选择退缩、冷淡,隔绝自己与对方发生连接。他们会在心里不断告诫自己:我不会让你伤害我,我会控制局面。
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,男人给女人打电话:“喂,你在哪儿呢?干吗?”女人会乐颠颠地告诉男人,心里还觉得男人好体贴,好关心自己。反过来,女人给男人打电话:“老公,你在哪儿?在干什么呢?”男人一般都不高兴:“问这么多干吗?我在外面,和朋友在一起,一会儿就回去。”
明白这些核心恐惧,我们就应该知道在夫妻发生冲突的时候,尽量避免说出过激的话,做出过激的行为,激怒对方,直接伤了对方的心,要挽回感情就难了。
本文标签:生活中,男女之间的差异有哪些?, 男女差异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仅供免费阅读,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。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,会尽快妥善处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