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的“第一修复剂”不是枸杞,竟是它
肝的“第一修复剂”不是枸杞,竟是它
一说到养肝护肝,很多人的直接反应是:吃枸杞呀!
确实,在不少人心中,枸杞是养肝界的“扛把子”,常被视为肝的第一修复剂。
那么,这个说法有无道理呢?往下看你就懂了~
肝的“第一修复剂”,真是枸杞吗?
不得不说,无论是传统医学,还是现代医学,都承认吃枸杞对肝脏健康有益。
中医认为,枸杞入肝肾经,有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之效。
现代中西医结合泰斗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也提到,“枸杞子,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。”
现代药理学研究则表明,枸杞能增强白细胞活性,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,促进肝细胞新生,有抗脂肪肝、保肝之功,并对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。
不过,虽然吃枸杞有益于肝脏健康,但要说它是肝的“第一修复剂”,言过其实。
事实上,通过食物来“修复”肝损伤、使其功能更强大,是不实际、不科学的。
如果非要评一个“肝的修复剂”出来,那么对于所有人来说,不主动伤害肝可以排首位。
譬如以下伤肝事,大家一定要不做或少做,以免伤肝不自知!
喝酒
无论是酒精本身(乙醇),还是其代谢产物乙醛,都是致癌物,会直接伤害肝细胞。
如果体内的酒精浓度达到一定程度,肝脏会变性坏死,导致脂肪代谢发生障碍,使脂肪在肝脏中沉积,形成酒精性脂肪肝。
而随着摄入的酒精量越来越多和饮酒时间的延长,可能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炎,继而进展为酒精性肝硬化,接下来离肝癌就不远了。
建议:喝酒没有“安全量”,最好是滴酒不沾。
乱吃药、偏方、保健品等
肝脏是人体最大的“化工厂”,承担着解毒重任,是药物浓集、转化、代谢的最主要器官。正因如此,肝脏里的药物浓度也最高。
如果进入肝脏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含有一定毒性、致癌性,或药物使人体出现过敏反应,肝脏便难逃其害,比如发生肝组织细胞发炎、胆汁淤积等。
此外,很多人会对一些中草药、保健品等带上滤镜,觉得它们比实实在在的药物来得安全、天然。这样想简直不要太离谱!
要知道,因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案例并不少见,也早已被医学家们所证实。
值得一提的是,现已发现至少有60种中草药及其制剂可致肝损害,如首乌、黄芩、马兜铃、雷公藤、苍耳子、百合、番泻叶、薄荷、丁香、肉豆蔻、水田七、天花粉等等。
因此建议大家:生病时要听从医嘱,合理用药,若发生不适,及时和医生沟通。
日常生活中,不要自作主张,随意用药,也不要碰任何非专业医生开出的中药材、偏方及保健品。
吃鱼生、生腌
经常看健康科普文章的读者们都知道,淡水鱼虾中,很可能携带有肝吸虫活囊蚴。
若是“虫从口入”,人体很容易感染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——肝吸虫病。
感染初期,一般无明显症状,不易被察觉。但等虫子在肝内大量繁殖后,会导致胆管阻塞、胆汁滞留,进而引发肝肿大、纤维化、胆结石、胆管炎、胆囊炎等,甚至可能演变为肝硬化、肝癌及胆管癌。
注意:吃鱼生时蘸醋、酱油、芥末等,或是喝高度酒,都很难杀死肝吸虫活囊蚴,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决不吃。
如果偶尔吃过,怀疑自己被感染,应尽快到医院检验粪便。
高糖饮食
生活中的高糖食物实在太多了!比如各种含糖零食、甜品、饮料、菜肴及一些高糖分水果等等,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!
然而吃糖一时爽,事后火葬场。
长期摄入高糖食物,容易影响脂肪代谢,使三酰甘油在肝脏蓄积,进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及“百病之源”——肥胖。
有研究统计显示,由糖摄入过多而导致的肥胖症、糖尿病、心脏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高发,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3500万人死亡。
此外,高糖饮食引起的血糖快速升高和肥胖,还是肝病及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。
建议: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版)》指出,成人每天的添加糖摄入量应不超过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。
熬夜
中医认为,“肝藏血”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。
简单来说,人在晚上卧床休息时,身体各组织对于血液的需求量减少,部分血液可归藏于肝脏,肝才能得到充分休养。
一般来说,夜间23:00至次日凌晨3:00是养肝血的最佳时间。
现代医学也认为,肝细胞再生的时间主要在凌晨,错过了,损伤的肝细胞不会再生。
所以综合来看,建议大家不要熬夜,最好晚上11点之前就入睡。
本文标签:肝的“第一修复剂”不是枸杞,竟是它,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仅供免费阅读,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。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,会尽快妥善处理!